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未来15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期,要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创新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竞争力、推动自身发展的持续力、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具体地,就是要提高三个质量、打造一个范式。
一、抓好根本质量:聚焦人才培养
提高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无论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目标愿景,还是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都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关键位置。2018年,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2020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高质量作了部署;2021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次大会的召开唱响了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确定了提高质量的主基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即“四金一化”:建好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建设质量文化。
建好金专。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至2021年间,共遴选出117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5727个省级建设点。以此为带动,持续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1万个专业、撤销或停招6000个专业,推进了一场数量多、力度大、频度高的专业改革。
建好金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目前共遴选出51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另一方面,要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系统化。
建好金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要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五个方面的素养。道术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肩头担起使命和责任;学术方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既能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又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努力成为科研高手;技术就是要求教师的育人水平要高超、方法技术要娴熟。方法技术是做合格教师必备的“看家本领”,要花时间花精力打磨。艺术方面要求教师授课要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既要有生动性,也要有针对性,还要有互动性。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术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爱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建好金教材。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一方面要提升教材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实践成果引入教材;另一方面要通过全国教材建设奖选树优秀教材,立足强导向、建机制、促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建设质量文化。文化是最柔软最无形的,但又最持久最深厚最有穿透力的力量,是自觉自省自律的根本性保障。质量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坚实保证。大学一旦形成具有价值认同的质量文化,这个大学就是有灵魂的卓越,就是真正的一流,就会从成熟走向出色。
二、抓好整体质量: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中西部高等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高校数、本专科生数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53%、54%,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由于受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弱点与短板。总体来看,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发展基础、发展路径、发展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难题,亟需完成由扶贫助弱“输血”向增强自身机能“造血”、眼睛向东向上看向眼睛向西向下看、省域向区域、个体发展向集群发展四个方面的转变,应当主动对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适度打破行政区划,推动行政区划与经济、地理和文化区划相结合,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2021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要“布一个大局”——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打造高校集群发展的“西三角”,使其成为西北高教发展的新引擎、西南高教开放的新高地。“推一组大招”——积极推动人才西进,布局重大平台,强化条件保障,引导学生建功立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和东中西部高校协作,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下一盘大棋”——完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型发展等机制,全力打造有利于中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生态,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
三、抓好服务质量:破解“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
“卡脖子”指的是我们的关键技术存在被掐断的风险,“卡脑子”指的是我们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缺乏,“卡嗓子”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失声失语。我国高等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应答。
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提升国家硬实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新工科方面,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内涵,推进理论研究、内容方式、组织模式及实践体系创新,以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着力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新医科方面,坚持“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定位,深化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农科方面,坚持“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理念,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努力培养未来的新农科人才。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国家元实力,解决“卡脑子”问题。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国家富强的血脉。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77所大学建好288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也称“101计划”),建好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在招生、培养、使用、保障、评价五大方面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着力培养一批未来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社会科学家。
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卡嗓子”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兴盛与人才辈出,没有思想理论文化上的塑造力、影响力、感召力,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更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没有人文社科的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是真正的复兴。必须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与理论体系,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构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四、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高等教育强国,除了要有国际可比的硬指标,还要看它有没有构建起一套自主、成熟的发展范式。这个发展范式既包括形而上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制和机制,也包括形而下的标准、技术、方法、评价、保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以“四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代表的人才培养中国范式。“四新”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大赛体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创新发展,数字化战略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形态的创新发展,基础学科计划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的自主之路。
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教育应答、时代应答、主动应答和中国应答,正逐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也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评价等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八届大赛吸引了111个国家地区、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真正实现“百国千校万人”参赛,搭起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交流平台,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观,“敢闯会创”成为新时代培养优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要进一步突出育人理念,坚持“敢闯会创”的质量标准,持续办好大赛,带动育人理念、质量标准、体制机制、质量文化等全面改革。
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实现高等教育从学习革命到质量革命再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路径。2022年3月28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汇聚了7.6万名名师名家、2.7万门优质课程、1800门国家一流课程。截至2022年7月,注册用户超3亿,其中国际用户1300万,覆盖146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三个月访问量便超180亿人次,打造了一个永远在线的“中国金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要高水平举办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精心研制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充分发挥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的引领作用,让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中下出先手棋,当好领头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握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两个维度,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一方面,世界一流是指必须把握国际共性,体现国际可比性,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指标共识进行比较得出。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强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绝不能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奉为圭臬,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体现中国自主、走好中国道路,坚持自己的制度特色、文化特点和价值特性,不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成熟成型,走向卓越出色;不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服务力、支撑力、引领力;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更大的全局性、先导性的贡献。
(来源: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2022年11月4日)